(网-2018-09-30)从口水战到营销互怼,有关苏宁和京东谁才是中国零售第一的争论始终未有停止过。同行是冤家这话一点都不假,甚至有关京东刘强东在“美国涉侵”的消息一经网络刷屏,都会刺激到作为对手的苏宁易购股价在次日开盘小幅高开后强势上涨。
据了解,目前苏宁易购线上仅次于天猫、京东,位居国内电商第三位,而线下有着连锁经营行业绝对的优势,是行业中唯一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等量齐观的企业,苏宁比单纯的线上或线下模式具有更高的运营效率,在规模效应下又可带来成本优势。
作为传统渠道中的“带头大哥”,苏宁的每一次新品推介或行业峰会都会汇集众多投资者、业界学者、研究机构人士、权威媒体,以及全品企业的代表悉数到场。今年618年中大促期间,苏宁更是集结5000多家互联网门店共同参与,覆盖范围从北上广深到五六线县镇城市,在打造智慧零售业态的同事,借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发力物流、互联网金融等,并不断扩大苏宁小店和零售云加盟店等的影响力。
目前,苏宁在牢牢占据、3c等品类龙头渠道地位的同时,已扩张至母婴、超市、百货、家居、生鲜、汽车等全品类,进入到了30万亿规模的大消费品市场。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苏宁营业收入1107.86亿元,同比增长32.29%;实现净利润59.97亿元,同比增长1957.38%。若不考虑出售阿里巴巴股份出售带来的利润影响,公司净利约为3.96亿元,同比增长35.85%。而根据苏宁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2020年苏宁门店将达到20000家。
与苏宁相比,互联网平台起身的京东背靠腾讯,坐拥微信月10亿活跃用户流量入口,要钱有钱要流量有流量,势头之太猛一度让传统渠道无法招架。京东集团发布的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净收入1223亿元,同比增长31.2%。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4.781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连续9个季度的盈利。据了解,单季净收入创下新高,其中京东商城营收功不可没,背后更是京东自营物流网络的贡献。
众所周知,京东一直坚持自营模式和自组建物流模式,为了不断解决物流效率问题,京东的投入力度相当巨大,今年第二季度的研发费用为27.81亿元,同比增长近80%,主要用于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投入。不断提升技术上的优势,好比抓住了布局2b零售基础设施服务新市场的“七寸”,研发投入的高速增长对京东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比两家企业的发展,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苏宁基础好,发展比较稳健。京东势头好,发展更加迅猛。事实上,仔细分析上半年的财报就会发现,从苏宁的智慧零售到京东的无界零售,在加强线上线下的无缝连接,走向融合的发展路径上,两家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不过,苏宁如今才开始在苏宁易购的自配送上发力,是否为时已晚?京东目前线下落地的地方屈指可数,部分京东便利店遭遇关店潮,线下无界零售能否一帆风顺?这些都有待观察。
随着2017年以来零售业逐渐回暖,实体零售渠道较之以往更加回归商业本质,关注用户需求,致力于提升效率、服务与体验,逐步迎来客流企稳和同店恢复。作为用互联网思维做高效零售的代表,小米创新的商业模式,改造传统零售的决心,相比渠道的层层加价,真材实料的价格、价值体验更得人心,成为了行业的一个全新标杆。
有分析人士把小米的模式简单概括为:通过低盈利高性价比的核心品类引流,扩大极赋竞争力的品类提高用户粘性,通过互联网服务盈利。对于小米而言,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来自于核心硬件销售获取的客户,小米只需对核心产品进行一定营销投入,无需再对互联网平台做过多投入营销。此外,小米主打高性价比,新品类推出初期本身就具备一定传播性,自带流量。通过协调统一的设计风格不断推新,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复购率,不断强化用户粘性,各品类间也能加强互相导流的能力。
另外,小米在海外市场扩张迅速,收入占比已达到其整体收入的28%,其上市后募资的30%将用于建设海外市场。以智能手机为例,小米在全球已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并在15个国家销量位居前五。不得不说,小米模式可以快速复制的优点,以及在新兴市场消费群体特征与小米的目标用户定位最为接近等因素,赋能小米快速发展海外市场,未来有望复制当前国内市场模式,通过手机等核心硬件引流、新零售强化用户粘性和互联网服务提升盈利能力,这也成为了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的范式。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大势所趋的零售模式是将线上销售与实体销售结合,在不分“线上”与“线下”的思维与模式场景下,传统的模式是借助苏宁、京东等渠道,在厘清利益分配、供应链、营销等合作问题后,把自己过去传统的门店销售搬到网上,借助偏向灌输式的营销表述,进行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的售卖。小米的模式是将企业的焦点锁定在终生用户身上,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不断创新“获客”并塑造和粘合深度用户,为其未来增长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传统制造业与用户是单线的关系,企业大规模生产,以产定销,将用户处于被动地位,每年动辄上百万的销购用户数据无法实现转换。而在围绕技术,场景、数据和创新,成为真正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上,如何能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挖掘用户需求,迭代生产出用户接受的产品,而不被市场和渠道牵着走,成为了近年来包括海尔、美的、海信、长虹等一大批传统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正如山东某国内知名品牌企划主管向表示,“我们不想做单纯的卖货郎,在突破单品引导智能家居落地方面,小米模式的确值得我们效仿”。